安博体育入口官方最新版
药明、康龙化成、凯莱英:地理政治学影响下能否冲破欧美巨头的包围

类别:六速旋转粘度计   来源:六速旋转粘度计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30 20:44:33  浏览:1

  2024年前三季度,CXO板块毛利率、净利率虽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,但单季度看,2024Q3毛利率和净利率相比2023Q4的历史低位已企稳回升。

  这背后,海外生物医药投融资回暖和《生物安全法案》未如期落地,堪称行业复苏的两大关键引擎。

  从 IPO 频频折戟,到美国 “生物安全法案” 掀起惊涛骇浪,诸多坏因如乌云蔽日。

  药明康德 A 股曾在2024年1月26日闪崩跌停,随后的 5 个交易日内又两度跌停,整个CXO板块也被拖入泥沼。

  但是,寒冬中总有希望的火种。随着海外市场的回暖,以及国内政策环境的优化,CXO板块渐有破冰之势。

  如今,市场的目光聚焦在中国的CXO企业身上,尤其是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、凯莱英这三家行业翘楚。在全球CXO产业的竞技场上,它们能否冲破欧美巨头的重重包围,崭露头角?

  2000年药明康德于无锡启航,从一个通风橱、一个客户,4位创始人起步,历经多年砥砺奋进,构筑起全方位、一体化的医药研发服务生态。

  从早期的化学合成,逐步拓展至涵盖药物发现、临床前研究、临床研究、生产制造等全流程环节,全方面覆盖新药研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。

  在一体化、端到端的CRDMO商业模式下,药明康德形成了一个漏斗式的业务模型:创新药物分子源源不断地从漏斗上方的R端流向D端,再从D端流向漏斗下方M端,逐级加速沉淀,从而打通整个产业全链条。

  根据药明康德最新的三季报,2024年R端(新药发现与研究阶段)为客户成功合成并交付超过45万个新化合物,同比增长了7%,在漏斗的源头就持续赢得海量分子。

  由R端到D端(工艺开发)和M端(商业化生产)转化的分子数持续增长,经过逐级引流沉淀,越到后端,管线扩张的加速度就越为明显——D端与M端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1%和17%。

  药明康德全球雇员超 3 万人,在中美欧多地布局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,宛如一张紧密交织的科研大网,高效协同运作。

  强大的研发技术实力更是其立足之本,每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新技术、新工艺的探索,在小分子药物研发、生物药工艺优化、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成果斐然,诸多创新技术斩获国际专利,为全球药企提供高的附加价值服务。

  客户资源堪称豪华阵容,辉瑞、强生、诺华等全球前 20 大药企皆是其长期合作伙伴,客户忠诚度极高。

  2024年前三季度,药明康德新增客户超过800家,活跃客户数超过6000家。目前,全球16%的临床期在研小分子由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平台提供服务。

  凭借规模化、高效率、高质量的一站式服务,药明康德深度嵌入全球医药研发产业链,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多年稳定在 70% 以上,即便面对政策冲击,依然展现出强大韧性。

  2004 年成立的康龙化成,以实验室化学服务为起点,逐步开疆拓土。在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精耕细作,积累深厚技术沉淀后,向 CMC(化学、制造与控制)、临床研究等上下游环节延伸,构建起一体化服务链条,成为全世界药企创新征程中的得力伙伴。

  2023 年营业收入达 115.4 亿元,同比增长 12.39%,归母净利润 16.01 亿元,同比增长 16.48%,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力,尤其是临床研究服务,收入同比增长 24.66%,彰显其在新药临床试验环节的服务升级与市场拓展成效。

  国际市场上,康龙化成在美国、英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,融入当地医药创新生态,吸引欧美药企订单纷至沓来;国内市场同样深耕细作,与本土创新药企紧密合作,助力多款新药研发进程加速。

  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其前进动力,每年投入营收的 10% 左右用于新技术探索,AI 辅助药物设计、绿色化学合成技术等应用,有效提升研发效率、减少相关成本,在全球 CXO 竞争中逐步站稳脚跟。

  凯莱英专注于小分子 CDMO(合同研发生产组织)赛道,深耕二十余载,铸就卓越技术壁垒。在复杂小分子药物合成工艺开发上独树一帜,其自主研发的连续反应技术、生物催化技术等,能大幅度缩短研发周期、提高药物纯度,为全球药企节省巨额成本,诸多技术被国际药企列为 “首选工艺”。

  凭借过硬技术与可靠质量,凯莱英与默沙东、礼来、阿斯利康等制药巨头建立长期战略合作。

  从临床前小试、中试放大,到商业化量产,全程护航药物研发,承接项目数量逐年递增,2023年商业化阶段项目达 40 个,实现收入 51.12 亿元,剔除大订单后收入26.92 亿元,同比增长 47.13%,小分子 CDMO 业务根基愈发稳固。

  化学大分子CDMO、临床研究服务、制剂 CDMO 等领域多点开花,2023 年新兴业务收入11.99 亿元,同比增长 20.42%,为长期发展注入新动能,向创新药一站式服务平台稳步迈进。

  人力成本方面,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、凯莱英的研发人员薪酬仅为欧美同行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,大量高学历、经验比较丰富的生物医药人才汇聚,为技术密集型的 CXO 业务提供充沛智力支持,同时降低人力开支。

  运营成本上,国内化工原料供应充足且价格相对低廉,能源成本、厂房租赁成本等也远低于欧美地区,使得公司制作成本可控。

  药明康德在无锡、上海等地的研发生产基地,规模效应叠加本土资源优势,能快速响应全球客户的真实需求,从毫克级的药物小样制备到吨级商业化生产,高效切换,成本优势贯穿全流程。

  以药明康德为例,旗下合全药业专注小分子 CDMO,药明生物聚焦生物药研发生产,药明康德本部统筹前端药物发现与临床研究,各板块协同作业,一个项目可在内部快速流转,避免外部沟通协调的繁琐流程与时间损耗,大幅度缩短新药研发周期,部分项目从靶点发现到 IND 申报,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一,这种 “集团军作战” 模式让欧美客户也青睐有加。

  欧美 CXO 企业凭借深厚底蕴,长期在技术创新领域领跑,全球新药研发核心技术专利大多握于其手。但中国 CXO 三巨头不甘示弱,持续加大研发投入。

  药明康德每年研发投入超 10 亿元,搭建起全球顶尖的药物筛选平台、基因编辑技术平台等,在 CRISPR/Cas9 基因编辑用于药物靶点验证上取得突破性进展,助力药企精准锁定研发方向。

  药明康德提前布局新兴技术和新分子服务能力,从多肽、寡核苷酸、蛋白降解药物,到各类新型偶联药物,几乎覆盖了所有新分子类型的研究和服务。

  康龙化成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稳定在 10% 左右,在 AI 辅助药物设计领域成果丰硕,其自主研发的 AI 算法能快速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结合模式,加速先导化合物优化,将传统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,已应用于多个创新药项目,提升研发效率与成功率。

  凯莱英在小分子药物合成工艺创新上独树一帜,连续流化学技术、酶催化技术等持续迭代升级,使复杂药物分子合成步骤精简、产率提升,吸引默沙东、辉瑞等药企将高难度项目委托,技术实力获国际认可。

  凯莱英在多肽药物固相合成工艺优化上不断突破,减少相关成本、提升纯度,抢占减肥药、糖尿病药等多肽药物研发生产先机,逐步缩小与欧美差距,向技术创新前沿迈进。

  海外市场对三家企业营收举足轻重,药明康德海外业务占比超 70%,康龙化成、凯莱英亦超 80%,欧美药企订单是增长关键驱动力。

  一方面,欧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,美国《生物安全法案》虽未落地,却如 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 高悬,一旦实施,从技术出口管制到订单审查加严,将冲击企业海外布局。药明康德美国客户订单占比高,为应对风险,加大在欧洲、亚洲等地市场开拓,分散地理政治学风险。

  另一方面,海外市场之间的竞争白热化。欧美本土 CXO 巨头如 IQVIA、Lonza 等,凭借本土优势、品牌沉淀,与药企深度绑定;新兴市场印度、东欧 CXO 企业也凭借成本优势抢夺中低端市场份额。

  凯莱英为客户提供 “24 小时 ×7 天” 不间断项目跟踪,从研发到生产全程派驻专业团队驻场沟通,确保项目按时推进、质量达标。

  康龙化成针对欧美药企个性化需求,定制灵活服务套餐,从早期药物发现的探索性研究,到后期临床阶段的样本分析,精准匹配,增强客户粘性,在荆棘中艰难却坚定地开拓海外版图。

  从2024年前三季度来看,尽管CXO行业整体营收利润双双承压,但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、凯莱英等以海外业务为主的中国CXO们,顶住寒冬压力,已开始实现逐季度增长。

  药明康德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盈利收入环比增长13%,至104.6亿元,重回百亿元级别。

  在众多欧美CXO的PK下,前三季度药明康德的欧美市场依旧占据超76%营收。其中,美国客户贡献的收入不降反增,收入达176.2亿元,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增长7.6%。

  康龙化成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8.17亿元,同比增长3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.22亿元,则同比增长24.82%。

  从前三个季度来看,康龙化成的营收一直持续环比增长,其2024Q3的业绩则已从上半年的营收谷底爬出,环比增长11%。

  凯莱英2024年Q3,公司实现收入14.43亿元,剔除大订单影响后同比增长12.23%,环比上季度增长11.21%。公司三季报披露:从在手订单和执行情况看,第四季度新兴业务将重新恢复增长态势。

  以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、凯莱英等为代表的中国CXO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,业绩和订单增长已有直观体现。

  ADC(抗体偶联药物)市场,堪称当下生物医药领域的 “黄金赛道”,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。

 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,2023 年全球 ADC 药物销售总额已突破百亿美元大关,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飙升至 647 亿美元,这一迅猛涨势背后,是ADC药物独特的治疗优势。

  ADC 药物将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性与细胞毒素的强效杀伤性精妙融合,精准 “制导” 癌细胞,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,在肿瘤治疗领域掀起变革,慢慢的变成为抗癌新利刃,诸多药企纷纷抢滩布局。

  药明合联,作为全球 ADC CRDMO 龙头,在这波热潮中独占鳌头。企业具有全方位技术平台,WuXiDAR4 偶联技术可实现高效、稳定的药物偶联,将均一结构的 D4 组分提高到 70% 以上,确保 ADC 药物体内药效与药代动力学特性优化。在产能布局上,更是精心谋划,无锡、上海、常州基地联动,满足从抗体中间体到偶联制剂全流程生产需求,新加坡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。

  依托强大实力,药明合联订单 “爆棚”。截至 2024 年 6 月,公司未完成订单同比激增 105% 至 8.42 亿美元,临床前、临床项目稳步推进,全球累计服务客户超 400 家,与强生、默沙东等药企深度合作,为 ADC 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、商业化全程赋能,尽享行业增长红利,成为中国 CXO 在新兴领域突围的标杆。

  多肽药物优势独特,它分子量介于小分子与生物药之间,兼具两者之长,稳定性强、特异性高、副作用小,在糖尿病、肥胖症、癌症等慢病治疗领域表现卓越。随技术革新,口服多肽制剂、多肽偶联药物等新品不断涌现,进一步拓宽市场边界,点燃药企研发热情。

  药明康德2011年起就建立了多肽研究和测试能力,并通过持续整合,建立了完备的研究、开发和商业化生产能力。

  多肽的产能,从2019年的500L出发,次年WuXi TIDES的多肽固相合成产能就增长4倍,达到了2000L。2021年,这一数字到了4000L,继续翻倍。

  2023年底,随着常州和泰兴两个生产基地的多肽产能扩建,WuXi TIDES多肽固相合成釜体积总量猛增至32000L。

  2024年,药明康德的多肽固相合成釜总体积已扩增至41000升,将更有效地满足全球对多肽药物开发和生产日渐增长的需求。

  凯莱英在多肽合成技术领域不断开拓创新,从传统固相合成、(连续)液相合成、生物发酵合成、化学酶促多肽合成(CEPS)、天然化学连接(NCL)、环肽合成的应用,到将这些技术融合贯通的片段汇集合成策略,凯莱英构建起多元且坚实的技术体系。

  凯莱英多肽的扩产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,公司目前已实现多肽全自动规模化生产,具备固相合成产能超2万升,并将进一步增加产能规模。

  政策,堪称 CXO 行业发展的 “指南针”。近年来,国内政策暖风频吹,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

  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创新药研发,如《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》,从审评审批加速、临床试验资源优化等多维度,为创新药 “松绑”,CXO 企业作为创新药研发的 “左膀右臂”,订单随之水涨船高。

  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上海张江、苏州工业园区等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,给予 CXO 企业土地、资金、人才等全方位支持,吸引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等企业加大本地研发投入,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。

  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,部分欧美药企为减少相关成本、分散风险,加速向亚太地区寻求合作,中国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成本优势,有望承接更多订单。

  同时,“一带一路” 倡议深入推动,沿线国家生物医药需求渐长,为中国 CXO 企业拓展新兴市场打开大门,可通过技术输出、合作建厂等模式,开辟海外增长第二曲线。

  面对激烈竞争,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、凯莱英加速战略转型,向创新驱动、技术引领迈进。

  药明康德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,整合海量生物数据,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精准预测药物活性、毒性,大幅度的提高早期药物筛选效率,降低研发成本。凯莱英将 AI 技术融入工艺开发,优化合成路线设计,缩短研发周期,在高难度小分子药物研发上抢占先机。

  康龙化成针对罕见病药物研发,组建跨学科专家团队,提供从靶点验证到临床方案设计的一站式定制服务,满足药企个性化需求;凯莱英聚焦肿瘤免疫治疗、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,打造专业化 CDMO 服务平台,提升在高端生物药生产环节的竞争力,以创新为帆,在全球 CXO 蓝海中破浪前行。

  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、凯莱英,作为中国 CXO 行业的领军先锋,已然凭借自身实力在全球产业浪潮中崭露头角。它们手握成本与效率利器,在技术创新的征途上快马加鞭,虽海外拓疆之路荆棘密布,却从未停止奋进的脚步。

  ADC、多肽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兴起,更为它们打开了通往未来的新大门,成为全世界药企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。

  站在当下,展望未来,随着国内政策的持续赋能、国际市场的深度开拓,以及创新转型的稳步推进,中国CXO行业的领军先锋们有望冲破重重阻碍,与欧美巨头并肩而立。

上一篇:程墨:俄拒绝为阿客机坠毁道歉 西方阵营继续大力援乌